手不释卷的手是什么意思
手不释卷,手的释义:人使用工具的上肢前端。
是汉语成语,成语解释:释:放开;卷:书本。
意思是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成语用法:手不释卷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近义词:学而不厌、爱不释手。
反义词:不学无术。
手不释卷的手是什么手
意思是:拿
出处:元末·阿鲁图《宋史》
原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20岁,并非如今的18岁)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从此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冷热。
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瓮(非缸,瓮属于陶器,口小,缸是瓷器,口大且年代更晚)上面,失足跌落瓮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瓮,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扩展资料:
人物介绍: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手不释卷的手的意思是拿着
当然是上肢
手不释卷 解释 :形容读书或看书入迷,手都不舍得松开书,形容勤奋好学。有时也比喻十分喜爱。 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鎅手是什么意思
鎅手是什么意思:割手、硌手。
手的组词有:
手办、手掌、手臂、手笔、手表、手册、手套、手枪、手腕、手游、手牌等等。手笔:亲笔写或画的东西。手臂:人的上肢。手表:带在手腕上的表。手簿:旧称记事;记帐的本子;手册。手不释卷:卷:古代指抄写的卷帙,即书籍。
基本解释
手是人类或其他灵长类动物手臂前端的一部分。它由五个手指和手掌组成,主要用于抓取和握住物体。两只手是对称的,互相镜像。
除了天生畸形或增生外,大多数人还有一只左手和一只右手。每只手有五个手指,包括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也称为尾指)的三个部分,只有两个拇指部分,但出生时也可能有第六个手指。
五个指尖有指甲,每个指甲都有一段长度,比手掌的末端长。手掌的中心叫做手掌,手掌上有掌纹。随着时间的推移,掌纹会加深,因此老年人的掌纹总是比新生儿更深。手掌和手指上有指纹,但手背上没有。
手的特征
五指能各自向内弯曲,并能左右轻微摆动。人类透过弯曲手指做出不同的手势,包括五指紧握的拳头、食指与中指举起的V字手势及举中指的不雅手势等等。
当有些手指竖起时,左右两旁的手指可能会较难触自弯下,如当其他手指弯曲时,无名指不能完全竖直,或当其他手指竖直时,小指不一定能完全弯曲,但这些情况都可透过不断练习,放松手指肌肉及训练手指神经来做到。
普通人的手指通常只能笔直竖起,但有些人的手指天生能向外弯得更多,并能借助另一只手或其他物件来完全接触手背,并且不会脱臼。
例句:
1、他不幸手臂骨折,失去了比赛的机会,大家为他惋惜。
2、王明同学虽然伤残无手臂,但是他却能用双脚书写,并获儿童书法奖。他是靠锲而不舍的努力,才使铁杵磨针的。
3、那个狼心狗肺的儿子,竟然忍心把亲生父亲的手臂砍断。
4、当她伸手轻抚我的手臂时,她已经奄奄一息了。
5、王明同学虽然伤残无手臂,但是他却能用双脚书写,并获儿童书法奖。他是靠锲而不舍的努力,才使铁杵成针的。
6、振臂一呼,挥动手臂呼喊。
7、童年的我,在白发苍苍的外婆讲的有趣的故事下牙牙学语,在外公的结实的手臂下蹒跚学步,在妈妈的唠叨声下渐渐的长大。
8、壁虎那表面粗糙的手掌可以帮助它牢牢地贴住墙壁。
9、火红的叶片像一只只张开的小手掌,如同无形的巧手裁剪而成的艺术品。
10、“梦之队”演唱队的场面十分火爆,许多人把手掌都拍红了。
以上就是关于手不释卷的手是什么手,手不释卷的手是什么意思的全部内容,以及手不释卷的手是什么意思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易百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