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制度产生于什么社会
义务教育制度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
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就是适龄儿童、少年开始接受教育的九年不收学费、杂费。
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是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
普及义务教育始于什么社会?
普及义务教育始于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废除了封建教育的等级制,但是,由于各个阶级的地位不同,仍然不能受到平等的教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要求工人的文化程度越来越高,再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主化运动的发展,资本主义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并且年限不断延长。

但是从教育的本质上说,资本主义的学校总是渗透着资本阶级的阶级精神,也就是为资产阶级训练称心如意的工人,既能为主人创造利润,又不会惊扰主人的安宁。
近些年来,由于教育的发展和普及,资产阶级吹嘘他们的教育的民主化和受教育的机会平等,实际上只是一种表面现象,由于质量高的私立学校学费昂贵,劳动人民子女中的大多数仍然只有接受相对低水平的教育,教育的不平等还表现在少数民族没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上。
我国现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所有适龄儿童与少年都必须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就是适龄儿童、少年开始接受教育的九年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普及义务教育的重大意义
1、义务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本世纪初,中国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首先解决法律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的问题。在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和免费之后,国家明确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努力实现让所有的适龄儿童少年都上好学的目标。
2、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适龄儿童少年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基本均衡的义务教育是政府的法律责任,每一个适龄儿童少年都应该享有接受质量合格的义务教育的平等机会。义务教育的属性决定,义务教育必须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
中国义务教育制度的拟议和提出,起源于20世纪之初。在清朝末期,当我国处于废科举、兴学堂、建立新学制时期,欧美各国以及亚洲的日本大都普遍实行了义务教育。清政府某些官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便在20世纪初草拟清廷有关文件时使用了"义务教育"、"强迫教育"这样的词语。1900年,由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的清朝《钦定学堂章程》(旧称"壬寅学制"),就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思想,它规定:"儿童自6岁起受蒙学4年,10岁入寻常小学堂修业3年。埃各处学堂一律办齐后,无论何色人等皆应受此7年教育,然后听其任为各项事业。"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旧称"努卯学制")。在《奏定学堂章程》的《奏定初等小学章程》中进一步写明:"外国通例,初等小学堂,全国人民均应入学,名为强迫教育;除废疾、有事故外,不人学者罪其家长。"在《奏定学堂章程》的《学务纲要》中还明确写道:"初等小学堂为养正始基,各国均住为国家之义务教育。东西各国政令,凡小儿及就学之年而不入小学者,罪其父母,名为强迫教育。盖深知立国之本全在于此。"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实行的是普及教育,“义务教育”和“普及教育”是两个内容不同的概念,义务教育的显著特点具有以法律予以保障的强制性和普遍性。尽管如此,到1965年,全国学龄儿童为11603.2万人,入学儿童为9829.1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到84.7%。此时的普及教育是由政府负担其经费的绝大部分,只是向学生收取数量很少的杂费和书本费。
1986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是我国首次把免费的义务教育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也就是说适龄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9年的义务教育。
以上就是关于普及义务教育始于什么社会,义务教育制度产生于什么社会的全部内容,以及义务教育制度产生于什么社会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易百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