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是什么体裁
月是故乡明的体裁是散文。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时期。
《辞海》认为: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
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
月夜忆舍弟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
杜甫诗《月夜忆舍弟》是一首五律诗: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759年(乾元二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月是故乡明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特点是寄情于物, "故乡的月亮 以故乡的月亮为线索,是文章在结构上贯穿,以故乡的月亮来寄托自己的浓浓思乡之情!
月是故乡明出处:
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词原文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作品概况
作品名称:《月夜忆舍弟》
作品体裁:诗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又称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作品译文
戍楼上的锣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在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月是故乡明思乡之情的句子
是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意思:
人是故乡的亲切,月亮也是故乡的明亮,表达了一种思乡之情,表达了身在他乡的游子家乡对家乡,对亲人深深的思念。
月是故乡明是什么结构的文章
《月是故乡明》的结构为“总-分-总”。全文先总写作者对故乡月亮的喜爱,而后作者回忆了几件童年往事,描绘了美好的童年生活。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回到现实,用异乡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进行对比,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怀念,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月是故乡明》的作者
《月是故乡明》是中国知名学者季羡林,季羡林的学术研究集中于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等领域,其主要研究成果有《东方文化集成》、《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罗摩衍那》等等。
季羡林的主要作品还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牛棚杂忆》等。季羡林是国际上著名东方学大师,同时季羡林也是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以上就是关于月是故乡明是什么体裁,月夜忆舍弟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的全部内容,以及月是故乡明是什么体裁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易百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