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三不知主要是哪三不知
一问三不知是指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
“三不知”出自《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晋荀瑶带领大军伐郑,齐军前去援郑。
齐军中荀寅进谏不被主将采纳,自我反省,他说道:“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
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另外,一问三不知也有装糊涂,假装不知道的意思,有明哲保身的意味。
一问三不知是指的哪三不知蚂蚁
“一问三不知”是指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都不知道。“一问三不知”原义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后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
成语出自《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典故:
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防止晋国强大,就派陈成子带兵援郑。两军对垒之际,荀寅报告陈成子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子成说他扰乱军心,回国要报告国君。荀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概自己“三不知而入”,不会有好结果。几天后晋军撤兵,陈成子也率军回国。
一问三不知三不知指的是谁
三不知是指不知道事情起因、经过和结果。
一问三不知的意思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后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该词是汉语中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相关典故最早载于《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
一问三不知的原文: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翻译是: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怎能不碰壁呢?
关于“一问三不知”的故事如下:
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郑国在春秋初年是个强国,后来日渐衰弱,成为一个弱小的诸侯国。郑国君王抵挡不住晋军的进攻,于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齐国去求救。
公子般到了齐国后,向齐国的君主陈述了晋国如果吞并郑国就会威胁到齐国的情况,祈求齐国派兵救援郑国。齐国的君主平公觉得公子般说得有理,况且他也不能容忍晋国吞并郑国而更加强大,构成对齐国的威胁,于是就派大夫陈成子率军前去救援。
当陈成子率领军队到达淄水河岸的时候,天下大雨,士卒们不愿意冒雨过河。这时,郑国的向导子思很清楚,如果齐军不抓紧行进的话,郑国的都城可能就会有危险了。于是,他力劝陈成子赶快渡河。陈成子也知道情况紧急,于是下令过河。
陈成子披着雨篷,拄着兵戈,焦急地站在山坡上指挥齐军过河。战马见了的滔滔的河水吓得嘶叫,他使用鞭子狠抽,硬逼它们过河,经过一番努力,齐军安全地渡过了淄水,准备与晋军交战。
晋军统帅荀瑶见齐国军队来救郑国,感到很意外,因为他没有想到齐国会出兵和晋国交战。他看到齐军军容严整,心里有点害怕,便对左右的部将说:“他们的军队排列得非常整齐,我们恐怕打不过他们。
我们还是撤兵吧。”荀瑶一边下令撤军,一边派一位使者去齐军营地拜见陈成子,想让这位使者去离间陈成子和郑国的关系。没想到,陈成子根本就不信这个使者说得话,把他赶了回去。
齐国的使者走后,有个名叫荀寅的人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骂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
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方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
荀寅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唉,君子谋事,对于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都要考虑成熟才能上报。而我现在对这三方面全不清楚就发表意见,怎能不碰壁呢?难怪我总是得不到信任,只身逃亡在外,全怪我不懂策略呀……”几天后晋军撤兵,陈成子也率军回国。
以上就是关于一问三不知主要是哪三不知,一问三不知是指的哪三不知蚂蚁的全部内容,以及一问三不知主要是哪三不知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易百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