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欲指什么具体的
六欲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
最初,古人只说人有四种感情,就是在《中庸》里出现过的“喜、怒、哀、乐”。
后人解释说,人遇到所喜好的就会“喜”,遇到所厌恶的就“怒”,得到所爱的就“乐”,失去所爱的就“哀”。
六欲最初是来自《吕氏春秋》。
其中说:“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
”这话的意思就是,“全生”的人,“六欲”都是得到了适当的满足的。
六欲是指哪六欲公务员
六欲是指:
1、眼(见欲,贪美色奇物):“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是“十思”的首句,意谓见到自己喜爱的东西时,要懂得知足的道理,藉以自我警诫。
2、耳(听欲,贪美音赞言)。
3、鼻(香欲,贪香味)。
4、舌(味欲,贪美食口快):是对美味的嗜好。
5、身(触欲,贪舒适享受):谓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令众生乐著无厌。
6、意(意欲,贪声色、名利、恩爱):即指人对某种事物在思想上的欲望。
人有哪六欲?
六欲一词出自《吕氏春秋.贵生》。他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
六欲: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
这就是说,六欲也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个部位来讲。
人有六欲是什么
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
六欲最初是来自《吕氏春秋》。其中说:“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这话的意思就是,“全生”的人,“六欲”都是得到了适当的满足的。
后来,六欲被佛教所发展,佛经《智度》谓之为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想欲,其中以色欲为最。佛教主张人们要放弃六欲,做到觉悟、正念和无染。只有这样,人才不会变为欲望的奴隶,及时听从自己的内心,修炼成佛。
佛教用语
六欲者。一者色欲。二形貌欲。三威仪恣态欲。四言语音声欲。五细滑欲。六人相欲。此六欲中能生六种著。色欲者有人染著赤色。若赤白色若黄白色若黑色若赤黑色若青色若青白色若桃华色。无智愚人见此等色没溺迷醉。若形貌欲有人。但著形貌面如满月。
修目高眉细腰纤指相好端严。心即惑著。威仪欲者有人著威仪恣态行步汪洋扬眉顿脸含笑娇盈便生爱染。言语欲者有人但爱语声若闻巧言华说应意承旨音词清雅歌咏赞叹悦动人心。愚夫浅识为之迷惑细滑欲者有人但爱身形柔软肥肤光悦犹若兜罗之绵。寒时体温热时体凉。
按摩接待身服熏香。凡情没溺为此危丧。杂欲者。有人皆著五事。人相欲者。有人皆不著五事。但著人相若男若女虽见上五事。若不得所爱之人犹不染著。若遇适意之人则能舍世所重顿亡躯命。如是六欲世世诳惑众生。沉沦生死没溺三涂。不得解脱。
什么是六欲
七情六欲是一个心理反应。一般来说,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感情的表现或心理活动;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不同学派对七情六欲内容的描述有所不同。
七情按《礼记》的观点指喜、怒、哀、惧、爱、恶、欲,按儒家的说法是喜、怒、哀、惧、爱、恶、欲,按佛教的说法则是喜、怒、忧、惧、爱、憎、欲,而医家的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成语典故
六欲按《吕氏春秋》指由生、死、耳、目、口、鼻所生的欲望,佛教认为是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声音欲、细滑欲、人相欲,也有说法是求生欲、求知欲、表达欲、表现欲、舒适欲、情欲。
《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东汉哲人高诱对此作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后人将六欲概括为: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
以上就是关于六欲指什么具体的,六欲是指哪六欲公务员的全部内容,以及六欲指什么具体的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易百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