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语录的感悟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做好你想说的,之后再把它说出来,)
论语第一章原文和翻译及感悟
《论语》原文及翻译及感悟列举如下: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三十岁做事能合于礼,四十岁能辨惑解疑,五十岁能知晓自然规律,六十岁能闻言知意,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又不越出规矩。”
内容理解:这则语录,孔子自述其进德修业的过程,总结了他人生各个阶段所达到的境界。从少年时“有志于学”开始,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学习的不断深入,知识的积累、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生经验也不断攀升至新的高度。
孔子以自己的人生体验告诉我们,少年时的“有志于学”将为一生成长和发展打下扎实基础;而终身学习,会使人不断提高,终身受益。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危险。”
内容理解:这则语录讲述的是“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的后果是“罔”,思而不学的后果是“殆”,两种情况对举,从反面证明了“学”与“思”的重要性,指出了它们不可分割的关系。由此可见,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才能有所得。
3、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译文: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凭什么称他谥号为文?”孔子说:“聪明好学,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称孔文子谥号为文。
内容理解:孔子借为学生解释孔文子谥号的机会,阐释了自己对“文”的理解,阐述了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从中也可看出孔子本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另外,我们也看到了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是非常善于把握教育机会的。
《论语》简介:
《论语》(lún yǔ),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自宋代以后,被列为四书之一《论语》,成为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
论语句子摘抄及感悟
论语句子摘抄赏析感悟如下:
1、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赏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在什么岗位上就谋求什么事情,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而不要随便去插手别人的事,懂得明哲保身。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赏析:这是孔子关于交朋友的思考,我们交朋友一定要交胸怀坦荡的人,而不能和那些小人来往,时间久了就会生出嫌隙和麻烦来。
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赏析:君子处事求同存异,即便是意见不合,也能相处的融洽,而小人则是立刻翻脸。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赏析:这句话是要告诉我们,和你同行的人当中,也许就有在某方面强过自己、或者学问大过自己的人,因此要谦虚,虚心学习,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学问和修为,而这一点恰恰是大多数人都难以做到的,可见胸怀是多么重要。
5、朝闻道,夕死可矣。
感悟:人活于世,要追求真理,对知识的探究有敬畏虔诚之心,这样才可以得道,也不枉活于世。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感悟:我们在生活中,见到贤能的人,就一定要向他们学习,立志追上他们,让自己得到提升;而遇到那些没有才德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读后感自己的身上是否也存在这些坏毛病和习惯,有则改之。而要做到这种自觉和悟性真的很难,即便是学问很大的人,依然很难完全做到,可见孔子的智慧是多么博大精深。
以上就是关于论语语录的感悟,论语第一章原文和翻译及感悟的全部内容,以及论语语录的感悟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易百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