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泉州叫刺桐城呢,泉州古称刺桐是什么意思

泉州古称刺桐是什么意思

泉州古称刺桐的意思是古时的刺桐环城遍植了刺桐树。相传五代时的节度使为了扩建泉州的城廓,曾经环城遍植刺桐。后来刺桐生长得花繁叶茂、花红似火,成为泉州一大特征,泉州也因此而名闻海内外。

刺桐喜强光照,要求高温、湿润的环境,耐旱也耐湿,不甚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宜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忌潮湿的黏质土壤。

为什么泉州叫刺桐城呢

分类: 社会民生

解析:

刺桐城雅号趣谈

宋代诗人吕造在咏泉州的诗中说:“闽海云霞绕刺桐,往年城廓为谁封?”其实,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当年泉州那些高大繁茂、花红似火的刺桐,是五代时节度使留从效扩建城廓时种的,泉州也因此得了个雅号:刺桐城。

刺桐,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唐宋以来,福建不少地方就引种了它,但种得最多的还是泉州。历代诗人对刺桐的题咏不少。这恐怕是因为它的美丽和富有独特的南国情趣,特别容易缭人情思吧。宋普济和尚在《五灯会元》一书中说,刺桐还有这么个颇为神奇的特性:每年先萌芽后开花,则其年丰, 否则反是。 所以刺桐又名“瑞桐”。因为这一点,在宋代还引出一场小小的争论哩!争论的一方是作为廉访使来泉的丁渭,他很希望能先看到刺桐的青叶,使泉州年谷丰熟,于是曾写下这么一首诗:

闻得乡人说刺桐,叶先花发卜年丰。

我今到此忧民切,只爱青青不爱红。

争论的另一方是到泉州来当郡守的王十朋,他与丁渭抱有相同的愿望,但他不相信先芽后花或先花后芽那一套谶语。为此也写下了一首诗:

初见枝头万绿浓,忽惊火伞欲烧空。

花先花后年俱熟,莫道时人不爱红。

吟咏刺桐的诗,到元代以后就少了。这大概是因为树逐步减少的缘故吧。

到了现代,这种树就更少了。所以郭沫若同志来到泉州,曾发出过“刺桐花谢刺桐城”的慨叹!黄寿祺先生在遥想当年泉州刺桐花开满城的景象时,曾留下这样的诗句:

泉城已渺刺桐花,空有佳名异代夸。

寄语州人勤补种,好教万树灿朱霞。

可喜的是,近年来,在开元寺石栏前,在百源川池靠华侨大厦的一侧,已补种了一些刺桐树,愿关心刺桐的泉州游客,切莫忘记到那里,一睹它的丰采!

刺桐   [cì tóng]什么意思

刺桐 [cì tóng] [刺桐]基本解释 1.树名。亦称海桐、山芙蓉。落叶乔木。花、叶可供观赏,枝干间有圆锥形棘刺,故名。原产 印度 、 马来亚 等地,我国 广东 一带亦多栽培。旧时多入诗。亦以指刺桐之花。 唐 罗邺 《放鸭》诗:“好倚青山与碧溪,刺桐毛竹待双栖。” 唐 朱庆余 《南岭路》诗:“经冬来往不踏雪,尽在刺桐花下行。” 前蜀 李珣 《南乡子》词之十:“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 宋 苏轼 《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诗:“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 清 孙枝蔚 《论诗》诗:“纸作牡丹工剪刻,何如堦下刺桐花。”

2.今 福建省 泉州市 的别称。 唐 时环城皆种植刺桐,故称。亦名 桐城 。 宋 元 时代 *** 旅行家东来,常以 刺桐 一名记入其行纪。《马可波罗行纪》中亦以 刺桐 称 泉州 。

[刺桐]详细解释

树名。亦称海桐、山芙蓉。落叶乔木。花、叶可供观赏,枝干间有圆锥形棘刺,故名。原产 印度 、 马来亚 等地,我国 广东 一带亦多栽培。旧时多入诗。亦以指刺桐之花。

唐 罗邺 《放鸭》诗:“好倚青山与碧溪,刺桐毛竹待双栖。” 唐 朱庆余 《南岭路》诗:“经冬来往不踏雪,尽在刺桐花下行。” 前蜀 李珣 《南乡子》词之十:“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 宋 苏轼 《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诗:“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 清 孙枝蔚 《论诗》诗:“纸作牡丹工剪刻,何如堦下刺桐花。”

今 福建省 泉州市 的别称。

唐 时环城皆种植刺桐,故称。亦名 桐城 。 宋 元 时代 *** 旅行家东来,常以 刺桐 一名记入其行纪。《马可波罗行纪》中亦以 刺桐 称 泉州 。

[刺桐]百科解释

以上就是关于为什么泉州叫刺桐城呢,泉州古称刺桐是什么意思的全部内容,以及泉州古称刺桐是什么意思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易百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0)
上一篇 2023年07月25日 12:04
下一篇 2023年07月25日 12:0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