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的由来
1、“三月三”的由来可以到伏羲。伏羲和他的女娲揉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地区,伏羲被誉为“人类祖先”,太昊陵古庙建在伏羲都城淮阳。农历2月2日至3月3日,太昊陵庙会举行。他们相信男人和女人,在南方旅行,在北方旅行,在陵园聚集,崇拜祖先。
2、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传说西王母是中国西部原始部落的护神。她有两大法宝:一是吃长生不老药,二是吃长寿桃——扁桃。传说中的嫦娥,就是从丈夫后羿手中偷走仙丹,飞向月宫的人。从那时起,在一些奇怪的小说中,西方的太后被描述为长寿之神。
三月三节日的由来
农历的三月三,也叫上巳节,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原始制度,在春秋时期开始流行。古时以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为上巳,由于巳日大多在三月三日,魏晋以后,上巳节就定在三月三。
上巳节处于季节交替,阴气还没有完全褪去,人们容易患病,就会到水边沐浴,祈求祛除病痛和灾难。到了魏晋时代,除了水中沐浴外,还成了皇室贵族、文人雅士临水宴饮的日子,这就是重要的习俗“曲水流觞”。
唐朝以后,上巳节逐渐淡出了。但在一些少数地区,它仍然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各个民族的三月三都是怎样过的吧。
三月三的由来故事简短
三月三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其由来源于古人对自然之神的崇拜和祈求。
据传,在古代,人们会在三月三这一天前往山祭祀山神,祈求丰收平安。
同时还有一些地区会有舞龙、踩高跷等活动,形式多样,寓意美好。
三月三是一个流传在我国多个地区的传统节日,每个地方的庆祝方式、习俗和寓意都各不相同,这既反映了地区文化的多元性,也体现了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而现代社会的发展,不但让人们继续传承庆祝三月三的传统,同时也衍生出了更多新的方式和形式,让人们更好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彼此的文化沟通与交流。
三月初三的由来
来历: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三月三”,是广西壮族人民举行歌圩的日子。壮族歌圩节的起源,和歌仙刘三姐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说刘三姐是壮族人,出生在广西宜山一个渔民家里。从小爱唱山歌,后世的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刘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习俗一 赶歌圩
据记载,歌圩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墟”。
壮族“三月三”的歌圩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
习俗二 抛绣球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作为定情信物。
习俗三 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运气”的意头。
习俗四 包五色糯米饭
每到“三月三”前几天,家家户户都会制作五色糯米饭。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栀子,用这些植物的汁来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相传,这种食物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
习俗五 抢花炮
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在农历三月三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祭祀迎祥、踏青春游、
欢乐竞技、歌圩美食……
今天的“三月三”已成为
广西标志性文化节日和文化品牌,
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了
广西各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深情礼赞,
对美好未来的热切向往。
以上就是关于三月三的由来的全部内容,以及三月三的由来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易百科】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